TPAM每年都規劃近百場節目,展現東京都及神奈川縣等地區表演藝術及跨領域藝術的活躍創造力,且今年首度開放一般觀眾購票觀賞部份節目,有助TPAM提升公眾能見度。表盟今年共四位同仁前往參加,於2/12-2/14間參與會議並觀賞了TPAM Direction、International Showcase及TPAM Showcase當中7檔節目。
TPAM Direction《Girl X》作品由Masashi Nomura策展、Hanchu-Yuei創作,於神奈川藝術劇場中劇場演出,整齣戲運用大量動畫與投影、滿版醒目的字型、鮮明對比的色彩及懸疑刺激的音樂,兩位男演員表現出色,寫實刻劃出主角渴望被認同、內心獨白與實際落差之間的衝突與掙扎,唯一可惜因日文台詞甚多且節奏快速,使不諳日文的觀眾疲於追逐劇情。《Kim Itoh × Zan Yamashita》則由Katsuhiro Ohira策展、Zan Yamashita創作,整場僅由舞蹈背景的Kim Itoh一人演出,演員表演質地特殊,說話及動作緩慢,甚至像夢境的話語,看似正常的日本大叔,卻能透過肢體與語言帶領觀眾進到奇異的世界,其張力更因在ST Spot小劇場呈現(約80名觀眾)而更顯飽滿突出。
以表演藝術串聯世界文化網絡─
日本橫濱表演藝術交流會議(TPAM in Yokohama)之觀察
文 表演藝術聯盟
TPAM Showcase《About Hanako》,於東京百貨群當中的劇場Theatre Tram演出,觀眾遍及各個年齡層,與前幾場觀眾群較不同,整場演出由三個小品串連而成,第一支作品為能劇,具有大量的舞蹈成分,表演者肢體和表情誇張、服裝和舞臺加強了戲劇效果;第二支作品為狂言,是嘻鬧的家庭喜劇,第三支作品相對沉重嚴肅,整齣戲穿梭於傳統與現代、虛擬與現實的世界,或許是表演藝術界最近的跨界潮流興盛,因此雖然不明白角色之間的糾葛關係與對話內容,仍然對於「演員在演戲」這件事感到享受。第二個作品《RE/PLAY》,於Steep Slope Studio演出,身材、動作、質地各異的表演者,在70分鐘的演出中,僅跳了兩支舞,每段舞蹈重覆跳上數次,挑戰表演者的生理狀態,也挑戰觀者的心理狀態。於象鼻公園咖啡廳演出的《seize the day》,是日韓交流計畫而產出的純舞蹈作品,由韓國男性編舞家Kim Kwang-min和日本男性編舞家Tadashi Shimada共同編演,全作於昏暗的燈光下進行,偶有一兩條光線打在牆上,屬於極為內斂、安靜的作品,可惜的是並未在作品中看到兩人的獨特性。
TPAM不僅策劃豐富的「匯演系列」,「交流系列」所規劃的內容Keynote Session、TPAM Exchange、Joint Project、Speed Networking及 AIR Meeting這類資訊、論壇及會議形式的項目,則有著更重要的基礎意義與長遠的發展助益,歷年來也實際促成參與單位各自發展的其他交流活動。
2013年底甫成立的日本表演藝術經營者會員組織ON-PAM(Open Network for Performing Arts Management),是表演藝術聯盟參與的「亞洲製作人平台」跨國合作計劃的夥伴之一,也是今年TPAM“Joint Project”的合作單位之一,ON-PAM所策劃之座談會主要的兩個議題為:“For Networking in Asia”以及“On the Openness of Art”,針對前項主題,近年來,亞洲逐步提升自我認同意識,開始探索亞洲是什麼?什麼才是亞洲的表演藝術?這些問題激發來自各國參與者的關注,韓國以國家之力強勢推動的各項產業,造成世界的韓流旋風,包含投入在表演藝術產業發展的成效,如:將邁入第10年的韓國表演藝術市集(Performing Arts Market in Seoul),Korea Arts Management Service(KAMS)持續媒合多項跨國合作計劃,還有以成為亞洲傑出藝術作品輸出平台為目標,預計在2014年落成的光州亞洲藝術中心(Asian Arts Theatre)等發展狀態,的確證實亞洲具備獨特的國際市場特性,只是該如何設定目標及實踐理想的藍圖,則需要持續討論思考。
當市場成為挑戰 交流才能推波助瀾 創造全球資源網絡的循環
由表演藝術中介組織PARC策劃、1995年首次舉辦的TPAM,於2005年因日本經濟衰退、舊有的表演藝術表現風格未能反映世界的真實情況,以及當時尚無針對創新製作的管理計畫,因此聚焦於較獨立、非商業性且當代的藝術家;在2011年起轉型為平台形式,將“M”的意涵由market轉變為meeting,並將舉辦地點移至境內擁有許多劇場,其中包含擁有堅強技術團隊的神奈川藝術劇場的橫濱,同時更名為Performing Arts Meeting in Yokohama (TPAM in Yokohama),如今的TPAM已是國際上政府常態對民間表演藝術組織投入資源、推動產業環境的典範之一。
今年TPAM於2/08-2/16期間進行,總計有來自32個國家,超過650名表演藝術工作者參與。整體內容規劃以「交流系列Networking Program」與「匯演系列Showing Program」為兩大主軸,後者又分三種類型,包含TPAM Direction、International Showcase和TPAM Showcase。其中TPAM Direction可說是相較於其他國際表演藝術市集中獨特的策展人培育項目。本屆由四位背景各異的青年策展人分別規劃,論述聚焦於「社群」、「環境」與「關係」,反映出日本歷經重大天災後的影響,透過策展思維與藝術家的作品,反思自身與外在的關係,同時尋找日本特有的藝術風格。
全文完
開放的實驗平台 節目多元琳瑯滿目





International Showcase《Chorale》(日文版本)在神奈川藝術劇場的大廳合唱演出,演出者來自日本和法國,短短20分鐘,無傳統定義的優美歌聲,取而代之的是各國常用的詞彙,包含髒話與問候語,以及多變的聲音表情,儘管聽不懂日語,但觀察現場觀眾熱烈的反應,仍是個能引起共鳴的小品。
此階段座談由PARC主席Hiromi Maruoka引言,由主持人Festival / Tokyo節目總監Chiaki Soma及ON-PAM代表Kei Saito進行案例分享和議題討論,再以開放討論的形式邀請現場各國代表參與討論;Festival/Tokyo表示正透過特殊計畫,鼓勵亞洲藝術家參與文化交流,以激盪創新的作品;印尼JAKART Foundation創辦人Ary Sutedja 認為亞洲該將視野擴大,當我們創造一個平台的時候,應將鄰近國家想像成是自家後院,讓彼此經由平台深度互動,增進各自文化背景的理解;芬蘭Dance Info Finland國際事務經
理Pirjetta Mulari則表示,北歐五國經歷多年的合作,創造成功的“Nordic”合作模式,其建議是平台發展須設定階段範圍,同時,除亞洲合作聯盟外,也可同時接觸其他國家創造更多機會;來自澳洲的獨立製作人Rosemary Hinde、德國柏林Tanz im August藝術總監Virve Sutinen及巴西Festival Panorama de Dança總監Nayse Lopez則表達相同建議,跨國交流平台必須設定長期目標架構,確認各夥伴對目標理想有相同認知,且廣納多類型的夥伴對象,否則平台架構極容易因為各國政策與資源的改變而瓦解。
TPAM Exchange也是此次會議的重點交際場合,在橫濱一處臨海舊貨物運送中心改造的藝術空間BankART Studio NYK連續舉行兩天,吸引來自各國的藝術家、藝術節、演出場館、製作公司、中介組織、政府組織…等單位參與交流,以小組互動方式進行,在開闊的空間裡,擠滿各國參與者,緊密圍坐聆聽與討論,時間緊湊卻保有輕鬆的氣氛,細緻運用有限的時間達成資訊的交流與學習。
回顧表演藝術聯盟針對國際連結的發展軌跡,自2010年起持續參與國際表演藝術會議及市集(如:TPAM、CINARS、PAMS、IETM...等),經營專業網絡,也透過2010-2013年舉辦「華山藝術生活節」,策劃國際連結內容(Showcase、參訪、演出觀賞、講座),邀請國際策展人、藝術總監及平台組織等代表來臺參與,加深國際對臺灣表演藝術作品的認識,創造知識與經驗交流,奠定未來合作的基礎。在這過程中,我們深刻體會及驗證,表演藝術作品的國際推廣,已跳脫單純的交易型態,現今的趨勢指向表演藝術產業急需創造中介平台,促成知識分享和資源媒合的合作管道,建立值得信賴的跨國夥伴關係,為表演藝術創作者、製作人及策展人開拓發展空間,經由跨國合作激發創作能量,促成更多傑出作品的誕生。面對如此的環境需求,表演藝術聯盟進而於2014年啟動「表演藝術國際交流平台 Taiwan Performing Arts Connection」(簡稱TPAC)的發展計劃,期望成為國際接觸臺灣表演藝術的入口,經營雙向的推廣與協助。
此趟TPAM之行,我們感受到亞洲表演藝術正持續凝聚一股力量,看見更多中介平台的建立與拓展,有意識地創造聯盟機制,創新合作模式,而歐美地區具經驗的組織,則樂見更多國際夥伴的出現,並願意給予支持協助。僅管是經營許久的TPAM,仍充滿著點燃表演藝術產業的動力,使其能夠在國際眾多的表演藝術活動中,成為不可或缺的亞洲交流據點。表演藝術的未來,必須倚靠實際作為破除想像,有意識建構長期經營模式,主動尋找合作聯盟,整合力量創造跨文化交流,共同打開表演藝術未知的領域,探索更深層的文化價值。
原文同步刊登於《art plus (Taiwan)》2014年5月號。